村BA和村超最近都很火,有比较就有伤害。反衬出来的,就是男篮和男足国字号进不了国际级赛事决赛圈的尴尬。于是有了一句“中超不如村超”,这个话既中肯,又业余。
这说法的中肯在于:作为生意衡量,中超产出和投入失衡,挺失败的;作为竞技衡量,中超的收入水平和竞技能力失衡,也挺失败的。换作通俗的话来说:中超亏钱,村超亏得还少呢,村民大伙儿集资就够了;中超球员普遍停不好球,村超球员大不了也停球两米外,但不会两手一摊做无奈状——都是乡里乡亲观战,脸还是要的。
这说法的业余在于,其实村超够不上竞技层级,这种火爆的自娱自乐群众体育,更可以划归旅游项目概念,和贵州的苗家迎宾拦门酒可以划归一类。
为什么村超在贵州而不在上海出现?因地制宜吧,大城市自娱自乐的娱乐选择更多。同层级的比较就是:贵州村落的年轻人们在球场上挥汗享受比赛,看得看台上的大姑娘大妈们笑得前仰后合;上海的年轻人们以线上抢票、朋友圈秀票、线下验票的形式参与上海电影节的福利——形式不同,大家都很快乐。分别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宜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幸福感。
有群众基础、非利益导向,这是村超的一个内在特性。
讲真,我不希望足球管理方或者任何职业足球界的人去关注村超或参与村超——因为你们可以去想想。1994年前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是不是也有这俩特性——因为都是地方队所以“有群众基础”,因为没有职业化所以“非利益导向”。自己通过三十年的职业化却搞得礼乐崩坏的竞技足球,最好反思过往即可,而不要再把注意力伸向村超——即使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说。
也是近十年的旅游经验史告诉我们,一旦一个“秘境”成为了网红打卡点,那么多半也会变了味道。即使在没有“网红”概念的上个世纪,多少座城市曾经把一条林荫旧街改造出一条“古街”。招商进南来北往的口音卖着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的旅游周边;又有多少古镇,搬空了原住民迁入商家,却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丢掉了古镇的灵魂。
村超有没有可能成为那样的“古街”“古镇”?现在太红,诱惑太多,不知道,但希望不会。村超并不是狭义概念上中国足球的星星之火,但至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希望能够“不忘初心”,始终“自娱自乐”便好。
特约作者简介:
耳东每,前沪上足球记者,曾长期报道上海足球、中国国家队,曾为《南方体育》《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后入门营销圈,熟谙市场营销、公关,善于通过营销角度观察解析足球产业。